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研究生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公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武汉物数所2018年度“十大新闻事件”
2019-02-26 | 编辑: | 【  】【打印】【关闭

  2018年,研究所广大职工在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筹建,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改革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营造“开拓、求实、团结、奉献”的创新文化氛围,研究所启动了2018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工作。结合部门推荐和网上投票结果,经所务会审定,确定如下事件为武汉物数所2018年度“十大新闻事件”。 

   1、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稳步推进 

  2018年,研究所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武汉物数所、测地所融合发展的总体决策部署,全面开展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根据六个“统一”的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融合”与“协同”院内外创新资源,努力打造精密测量科技创新“集团军”。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研讨确定了整体发展规划,策划推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武汉基地、沼山精密测量实验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先导A等重大项目交流论证,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谋划争取新的发展承载空间,筹建工作稳步推进。   

  2、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成立 

  926日,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一届所领导班子成立,罗志强任物数所、测地所所长,冯灿任两所党委书记和副所长,王勇、柳晓军、倪四道、周欣任两所副所长,喻明任两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新班子贯彻落实院党组关于在两所融合基础上筹建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创新院筹建的新篇章。 

  3、甚高精度星载铷钟首次装备北斗三号 

  20181119日,我国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由武汉物数所研制的甚高精度星载铷钟首次随卫星入轨服役,为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分米级定位能力奠定了基础。为了给北斗导航卫星装上更强大的“心脏”,研究所星载铷钟研制团队潜心研发,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甚高精度星载铷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实验室原理样机到星载工程样机的转换并实现卫星装载。截至目前,武汉物数所为北斗系统共提供了43台高性能星载铷钟。作为我国星载原子钟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北斗系统星载原子钟主要研制者,梅刚华研究员也于2018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科苑名匠”称号。  

  4、研究所实现原子量子态的最高精度操控 为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基铺路 

  詹明生研究员团队利用他们已发展的单原子魔幻光强技术构造了高品质的中性原子量子寄存器,并在该新型量子寄存器中实现了目前国际最高精度的全局单比特量子逻辑门。该操控精度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容错量子计算所要求的量子逻辑门的保真度阈值(99.99%),即错误率低于0.01%,突破了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一个重要障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受到新华社、中新社、科学网等60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入选新华网的“12月最受公众关注的科技前沿”榜。   

  5、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硕果累累 

  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冯芒研究员团队在单自旋层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检验了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信息热力学等式(PRL 120, 010601, 2018),并在单原子层面上首次高精度地检验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热力学中的量子朗道尔原理(PRL 120, 210601, 2018),研究成果分别入选为PRL期刊的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 Suggestion)和物理特色论文(Featured in Physics);刘红平研究员团队利用交叉电磁场中原子的电子隧穿揭示了对称性破缺增强Landau-Zener效应的物理新机理(PRL 120, 063203, 2018);江开军研究员团队利用檀接触量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超冷费米气体能量动量变化的普适特性(PRL 120, 060408, 2018);柳晓军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研究了椭圆偏振飞秒激光场诱导的惰性气体原子非顺序双电离现象中的两电子关联分布及离子动量分布随激光椭偏率的演化规律(PRL 120, 223204, 2018);张冰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发现动态质子转移特性能够有效提升TADF发光通道中三重态激子上转换到单重态能级这一关键步骤的效率(JACS 140, 8877, 2018)。 

  6、研究所实现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快速、高分辨、动态成像 

  周欣研究员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提出了人体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术,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高分辨动态采样速率,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利器。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上发表。 

  7、甲醇制烯烃第一个碳-碳键生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邓风研究员和徐君研究员团队在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沸石分子筛的非骨架铝物种在第一个碳-碳(C-C)键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揭示了相关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此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MTO反应机理和甲醇化学的理解。   

  8、水通道蛋白门控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杨俊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在功能活性状态下对水通道蛋白AqpZ关键“门控”残基的结构、动力学以及水分子接近性进行研究,揭示了水通道蛋白AqpZ的水分子通道处于“永久开放”状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上(内封面)。这项工作提出了水通道蛋白研究中全新的门控分子机制,加深了对水通道蛋白的认识,同时也强调了研究环境对膜蛋白分子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9、31P探针分子NMR技术表征固体酸催化材料酸特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郑安民研究员团队首次采用三甲基膦(TMP)探针分子并结合二维31P-31P NMR方法确定了工业中常用的USY分子筛中具有超强酸性的三配位非骨架铝物种的结构,建立了该分子筛中多种Br?nsted酸与Lewis酸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网络;结合催化评价实验,证实了这种三配位铝物种在葡萄糖异构化反应中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进一步辅以理论计算,对这种骨架外三配位铝的来源、局域精细结构、电子结构进行了清晰明确的阐述。这些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分子筛酸中心结构、酸催化反应机制的认识,对工业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设计与改性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J. Am. Chem. Soc.杂志上。 

  10、武汉中科医疗科技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 

  201882日,由武汉市政府和武汉物数所、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华中科技大学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单位参与建设的“武汉中科医疗科技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揭牌成立。医工院将构建连接“基础医学研究、高技术医疗装备研发、临床诊断治疗”的创新机构和专业领域孵化服务平台,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全链条。医工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化运营,武汉市政府将在3年内投入2亿元支持。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 鄂ICP备20009030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