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科院武汉物数所首页
2017年,全所各部门职工和研究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攻坚克难、团结奉献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创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和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研究所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经部门推荐与网络投票评选,结合离退休党支部与研究生会推荐结果,所务会研究决定,授予张许等10人2017 年度“物数明星”称号。
项目争取之星——张许
张许研究员一直从事NMR技术研究,他兢兢业业,刻苦努力,建立了系列复杂环境下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的NMR检测技术/方法,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2017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经费总额为3000余万元。
 
技术推广之星——王杰
王杰研究员致力于核磁共振波谱及磁共振成像在脑科学技术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尤其在酒精成瘾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篇,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基金6项。他致力于脑科学技术的推广,负责组织参会1000余人的两届全国神经环路技术研讨会/培训班。 
技术突破之星——佘磊
佘磊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汞离子微波频标的研究工作。作为研究组项目负责人,他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攻关,实现了汞离子囚禁冷却、小型化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突破和关键器件的自主研发。已研制成功体积为18L,功耗65W的汞离子微波钟样机,稳定度指标达到3E-15@40000s,标志着我所汞离子微波...
 
纳米结构之星——于迎辉
于迎辉副研究员近几年主要开展自旋相关的二维原子、分子体系的实验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界面磁散射下单原子的自旋屏蔽效应及对电子自旋极化特性的保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ACS Nano(2014)上。成功构筑了一种新型具有石墨烯结构的二维铁磁体,并利用其作为模板实现了原子的囚禁,将来可用于异质催化、超高密度...
蛋白动态之星——董旭
董旭副研究员一直从事蛋白质动态结构以及蛋白质功能的液体核磁共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核磁共振为核心研究手段,整合多种其他生物物理方法,发现了pH值对溶液中磷酸化泛素多态比例的调控作用,并且揭示了其调控的机理。其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PNAS上。
 
超冷原子之星——姜玉铸
姜玉铸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在超冷玻色与费米混合凝聚体涡旋结构的理论研究方向取得了新的突破,发现在BCS-BEC过渡中,涡旋结构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几何结构,该理论工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实验的验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8, 080403 (2017))上。     
量子测量之星——闫磊磊
闫磊磊博士多年来从事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与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进展》上发表单量子比特检验海森堡不确定关系不等式的重要实验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解释和验证了单自旋层面上的信息论等式与热力学等式之间的量子关联,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项目管理之星——沈思
沈思同志主要从事科研项目与科研计划管理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并完善了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对申报的近500份项目申报书严控把关,实现形式审查零失误,并积极开拓新的项目申报渠道,实现湖北省杰青、群体、科创项目的零突破。还积极推进并首次实施了各类项目的结题预验收工作。...
乐助老人——张甦
张甦同志是离休支部的支委,作为最年轻的离休干部,已是84岁高龄的她,时刻把为离休干部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实践活动,关心离休老同志疾苦,经常打电话、走访离休干部,一直默默无闻的为大家服务。她对人和蔼可亲,大家都把她当知心人,喜欢和她交心谈心,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 
 
学子之星——张志建
张志建同学是我所2011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集中在嗜神经病毒工具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成果为国内几十个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已在神经科学领域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的有三篇, Elife(IF= 7.40),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0)和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IF= 3.00),曾...